足够的外部刺激因素、庞大的建设资金、坚定的决心,在1911年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怀疑俄罗斯海军即将复兴!
但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俄罗斯帝国在罗曼诺夫王朝日落西山之时,它的海上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俄国的农民们拥入城市寻找工作。没错,在帝国的暮色中,经济是繁荣的,俄罗斯的大小城市内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各类事业兴旺发达,只要你肯干总能有机会。然而,和完善的足以保障海军发展的法律相对应的,是毫无保障可言的俄国市民。在一片繁荣中、他们能轻易找到工作,但不管到哪里都无法躲开雇主们的血腥盘剥。“无产者”这个概念,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得到了最忠实的体现。
当然,笔者无意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中阐述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这已经大大地超出了我们叙述的范围。那么,回到主题上,让我们看一看俄国的工业机器是怎么缔造这支“皇帝的舰队”的。
舰炮生产状况
俄国海军部于1907年制定新式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时,便已经意识到俄国国内舰载重型火炮生产能力方面的缺口,可能会成为未来海军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仅就当时,俄国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大口径舰炮所需的条件。外购是一个可级一时之急的权宜之计,但海军认为这将导致俄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炮弹供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依赖来自海外的供给。对日战争的诸多教训之一便是武器装备尽可能实现国产化,以便在战时不会受制于人,所以在思考如何克服这个主要障碍的时候,海军第一个摒弃的就是外购这一便捷手段,虽然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也都知道,他们后来还是这么干了……
俄罗斯生产火炮的历史非常悠久、这可以从俄国保存至今的那尊铸于1586年的火绳炮上有所表现。在19世纪70年代,当安装横契式炮闩的后装线膛炮出现之时,意识到其革命性进步的俄国奥布霍失军工厂就步伐紧跟地开始仿制这种新式武器。从起步的时间上来说,俄罗斯相比英国、奥地利等传统军火工业强国并不落后,但从总体上来说直到日俄战争结束时,俄国在火炮铸造领域只能处于列强中的二流水准,甚至不是二流中顶尖的。这是因为俄国的军火工业在汲取日俄战争教训之前,军工企业的运转和研发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各企业长时间处于“散养”状态到处讨生活,而多数时间只能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发展。在20世纪初时俄国境内只有两家企业可以铸炮:位于彼得堡的奥布霍夫军工厂可以铸造大口径舰炮,位于彼尔姆的海军工厂可以生产中小口径舰炮。这就是全部。另外,位于圣彼得堡的圣彼得堡金属铸造公司虽然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理论上完全可以胜任铸造大口径舰炮的工作,但是该企业缺少官方背景,一直在民用金属制品领域摸爬滚打大作买卖,对军工项目缺乏热情。
至1907年年末,在化学、冶金和铸造方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发展的前提上,再加上在1903-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俄国对大口径炮在海军行动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加之重建海军战列舰队已经成为了确定的事宜,那么尽快完善和战列舰队息息相关的大口径舰炮的铸造能力,就成为海军重建的几个核心工程之一。
无畏舰和前无畏舰并不是一码事,就铸炮方面来说,虽然各国的第一代无畏舰多半与当时最先进的前无畏舰配备同一种大口径主炮,但是无畏舰所需的主炮数量远多于后者。当俄国无畏舰队中的第一个型号,4艘塞瓦斯托波尔级的最终设计被敲定时,对大口径舰载火炮的需求量达到了48门。这差不多是日俄战争前8年间,俄国建造的全部前无畏舰所需的12英寸炮数量的总和,这48尊炮足够武装12艘前无畏舰。而海军给出的生产期限制只有不到4年。众所周知,大口径舰炮的生产周期漫长,技术复杂,那么如不尽快提高俄国国内铸炮厂的生产效率问题,俄罗斯海军寄以厚望的新式战列舰将有可能处于船等炮的尴尬境地。
在1908年,现有的俄国军工企业难以应对这样的需求。就当前实际需求来看,以每2年开工建造2艘新式无畏舰的方式构筑海军无畏舰队,就意味着每年必须提供12根战列舰主炮身管,如果算上50%的备用身管,那么海军兵工厂为海军铸造的主炮身管数目就达到了18根。短期内爆发式的需求增长使得俄国落后的武器工业倍感压力,日俄战争结束后持续数年的武器采购低谷又使仅有的2家生产厂商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一时难以开足马力运转。在1908年初,曾有一份报告指出,当时俄国国内惟一可以生产12英寸舰炮的奥布霍夫军工厂即使开足马力,也只能提供每年12根炮身的生产保障,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勉强够用罢了。至于那“应该”有的50%的身管备份,门都没有。报告的最后建议海军当局,应当尽快着手更新奥布霍夫军工厂的设备,增设新的铸炮车间,甚至是建造其他的可以执行同类任务的新厂。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数以百万计卢布的建设费用和设备引进花费。
海军的经费得来不易,这几年来已经对和杜马扯皮深感厌烦的海军部以至于在听到“额外开支”这几个字后就感到头大。强行摊派指标要求工厂增产的意见在海军内并非没有,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极其荒唐的--尽管俄国在几十年后曾于危急时刻,以“肉体消灭”为威胁强迫兵工厂造出超越其生产能力的产品。最后也确实是做到了,那些为了保住身家性命的工厂负责人常常下令工人尽可能地节省工序简化工艺,最后以一堆勉强能用的残次品换来了保命指标的完成。但舰用大口径主炮不同于步枪或者坦克,一支容易卡壳的步枪或者一辆采用了不合格装甲板的坦克毕竟还能凑合着使用,但是对于一根质量有问题的大口径主炮身管,又有谁敢真的用它进行实弹发射呢?
实际上,每年提供18门炮身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数字。若真如《海军法》中所构想的那样,在10年甚至15年的远期构想中可能出现的“终极状态”的俄罗斯海军战列队,将会是一支拥有总共200门14寸或16寸主炮的庞大海上力量。整整200门炮,如果算上那50%的备份炮管数,那么这个数字还要再乘以1.5,也就是说总共需要300门炮。在未来,俄国海军可能面临着每年制造、筹集30门主炮的艰巨任务,而且这将不再是现在这些“袖珍”的12英寸炮,而是铸造难度更大、生产工艺更复杂、加工周期更漫长的14英寸甚至16英寸炮。显然不论愿意还是不原意,这笔额外支出是花定了。
俄国海军对其下属工厂的技术改造,也并不全是临到《海军法》实施前才想到“抱起佛脚”来。对奥布霍夫军工厂的扩建工作早在1905年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改进集中在如何加强12英寸炮的生产,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上。此乃是基于满足当时对日战争的需要一…说白了就是为了日俄战争而抱佛脚。不过,随着1905年中开始的停战,以及之后合约的签署,这项工程便发展成为了后来海军重炮计划的铺垫,一个小小的过渡。如同在上一期的末尾叙述的那样,俄罗斯海军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一整套当时最先进的火炮生产设施,以满足其拥有配备16英寸主炮之超级战列舰的野心。当然这些工作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笔者几十个字叙述到的内容还原到历史上,也许就是数千人数百万卢布以及几年的艰辛工作。且莫说16英寸炮,完成从12英寸口径到14英寸的跳跃,其面临的技术风险和难度,就远非我等外行能理解的。举例来说仅生产方面,14英寸52倍口径炮的制造总共涉及到30道工艺,而以不同铸造方式来区别,其耗费的间可能会在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总而言之,到了1909年,海军部对大口径主炮生产状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决心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挤出足够多的卢布来解决这个涉及无畏舰之根本的问题。
显然,奥布霍夫军工厂是整个计划的核心,为了满足海军的武器需求,俄国政府下定决心斥资予以扩建。对奥布霍夫扩建的规模之大,几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重建计划。在16个月内,海军从英国、德国、奥地利大量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聘请最好的工程师以及冶金、铸炮方面的专家来俄国进行现场指导。此外,位于彼尔姆的国有军工厂也将会得到升级,在接收来自奥布霍夫军工厂的一些较旧机械并引进部分设备之后,预计该工厂将具备铸造和镗制12英寸炮的能力。
只采取这两项措施还是不够的,鉴于可预见到的舰炮口径增大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工期增加的结果,建设新的铸炮工厂是在所难免的。此外因地理制约,俄罗斯的出海口互不沟通,为了满足黑海舰队的需要在南方建造新厂也是必须的。于是俄国政府决定在察里津(即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和现在的伏尔加格勒)建设一座全新的专门用来生产各种火炮、特别是大口径舰炮的铸炮工厂。新军工厂有一个在中国人看来非常土气的名称-“俄国军工股份合作社”(俄语简称RAOAZ),该“社”是俄国海军斥资与英国维克斯造船厂合资设立的。之所以会选择察里津,是因为该地和彼尔姆一样,具备地理位置、经济体系乃至战略上的三重优势。察里津毗邻乌拉尔山脉一带的原材料和燃料基地、距离顿巴斯的煤矿和克里沃罗格的钢铁制造业基地不远。但最重要的是,察里津位于世界上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畔,地处这条贯通俄国南北的航运动脉的咽喉之上,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兴的RAOAZ在各种前沿武器的制造方面将会远远领先于奥布霍夫军工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