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国际上哪件事最吸引眼球,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谈判肯定算一个。可结果呢?既没有外界期盼的“握手言和”,也没见谁真就“俯首认输”。
反倒有消息说,原本今年8月中旬到期的关税休战,可能要一路延长到11月。这和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挥舞着145%历史性关税时,那副“速战速决”的架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边是美国施加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压,另一边却是中国在谈判桌上表现出的沉着和坚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志较量。
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传统经济武器效力,以及新兴战略筹码的深刻博弈。那美国人手里攥着145%的关税“王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关税,反噬自己人
特朗普总统的关税策略,看着确实挺唬人。他主导从今年3月3日起,将对中国大陆进口产品的关税,从10%直接提到了20%。
到了今年4月,这税率更是坐火箭似的,飙升到了惊人的145%,创下历史新高。特朗普团队公开喊话,要搞一套“对等关税”的全球贸易体系。
可这把看着挺锋利的关税“双刃剑”,挥出去没多久,美国自己人先感觉到疼了。白宫办公室的表态也挺矛盾的。
他们一方面对外放狠话,一边又放出“乐观”信号,表示愿意“大幅下调”部分关税。这种反反复复,恰恰暴露了他们正承受着巨大压力。
关税这东西,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的通胀。就说今年5月,美国物价同比上涨了2.4%,老百姓手里的钱,感觉都不够花了。
更要命的是,美国还背着36.2万亿美元的国债,这数字早就超出了法定上限。今年6月,光到期的债务就有6.5万亿。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为此都紧急回国救火了,甚至不得不暂停退休基金投资,去填这个大窟窿。
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也集体下调了美债的信用等级。国债利息飙到了5%,这笔账,美国政府可不好算。
除了内忧,美国这种“自己玩”的单边主义,也让传统盟友们开始嘀咕了。日本,曾经在芯片封锁上表现得挺积极。
但现在,日本却明确拒绝配合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甚至开始大量抛售美债。这无疑是在美国财政伤口上又撒了把盐。
欧盟和东盟,这些曾经对美国言听计从的伙伴,也越来越硬气。他们开始抱团取暖,寻找应对美国单边霸权的办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盟。他们已经连续五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了,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美国想靠自己那套“分层关税”体系来掌控全球贸易,越来越行不通了。政治新闻网今年5月23日就报道了。
特朗普总统嘴上说能和150个国家达成协议,可他的全球贸易谈判,实际收效甚微,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稀土,精准反制拳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施压,中国可没坐着干等。他们采取的反制措施,绝不只是简单的关税报复那么简单。
比如,中国政府也对美国多种农产品加了税,鸡肉、小麦、大豆、猪肉,都得额外多交15%的关税。
但中国真正的“杀手锏”,是全面管制稀土出口。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可都在中国手里攥着。
这稀土,被称为“工业味精”,在高端科技和军事工业里,那是不可替代的宝贝。就说美国那架F-35战机吧,一架就得用掉417公斤稀土。
而据了解,美国自己手里的稀土库存,顶多也就够用三个月。这薄弱环节,被中国拿捏得死死的。
中国政府宣布,建立一套稀土出口的“追踪系统”。所有出口的稀土,都必须申报用途和最终客户,全程可查。
这一招,可算是精准打到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稀土从普通商品,摇身一变成了战略武器。
在斯德哥尔摩谈判之前,中美还在伦敦进行过一轮关键的会谈。那次会谈的核心,就是轰动一时的“稀土换芯片”方案。
美方代表提出,只要中国恢复稀土供应到今年4月前的水平,他们就愿意放开对中国芯片设备的限制。
可中方的回应,那叫一个斩钉截铁。他们明确提出,要谈稀土供应,美国就得先解除对EDA软件和航空发动机的禁运。
这种谈判议程的根本性转变,直接把主动权从美国手里抢了过来。中国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
中国外交部还发布了那个“不跪!”的宣传片,这可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地展现不向霸权低头的决心。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团结那些“南方国家”,构建更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了长期博弈的准备。
实力,棋入相持局
斯德哥尔摩的这次僵局,其实就是中美实力天平变化的缩影。正如复旦大学黄仁伟教授所说,中美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期”。
他说,这阶段可能长达几十年,直到2050年。核心比拼的是两国制度的韧性,和经济的底子,而不是军事力量的碰撞。
斯德哥尔摩谈判的焦点,也早就不光是关税那么简单了。美方要求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出口转向内需。
而中方则坚持,美国必须取消所有关税,并且放开半导体等技术出口的限制。这说明双方都意识到,短期施压已经玩不转了。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也看得很透彻。他说,21世纪大国之间的较量,最后拼的就是“谁家底厚、韧劲足”。
这场博弈的本质,就是一场综合国力的长期消耗战。想靠一两次谈判就分出胜负,那根本不可能。
高盛曾估算,关税战会让中国今年GDP增长降到4%左右。但中国依然坚定地在推进经济转型,把重心放在内需上。
特朗普政府曾异想天开,想在90天内跟150个国家签50份贸易协议。结果如何?政治新闻网今年5月23日说得很清楚:收效甚微。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还曾在国会信誓旦旦地说,“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话音刚落,美国就禁止了AI芯片对华出口。
甚至连EDA软件的使用,也设置了重重限制。可这些看似强硬的手段,似乎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想在全球推行自己的议程,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那些传统的施压手段,现在看来,效力确实大不如前。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中美双方现在都陷入了“拖延战术”和战略相持,美国的老套路正在失灵。
结语
所以,回过头看斯德哥尔摩的这场“拖延战”,它真不是什么谈判失败。它更像是新现实的开始。
它标志着,美国想单方面靠关税来定义国际贸易规则的时代,已经翻篇了。过去那种霸权主义的做法,正在逐渐失效。
当F-35战机的生产线,还有EDA软件的禁令,都被摆到同一张谈判桌上,和稀土这种战略资源的供应安全并列时。
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全球最重要的这对双边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制衡阶段。大家手里,都有能“卡”对方的牌。
未来的国际博弈,不再是简单的谁施压谁就屈服。而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复杂现实下,艰难地去寻找新的合作与共存路径。
这场僵局本身,就是正在被重写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