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当咱们熬夜打开电视,看着英超联赛里那个黄皮肤、黑头发的7号,一次次用速度生吃对手,用左右脚轰开世界级门将的大门时,心里是不是都五味杂陈?一边为同为亚洲人的他感到骄傲,一边又忍不住叹气:为什么他行,我们的球员就不行?
很多人会说,这是天赋问题,是人种差异。但说句实在话,把锅甩给“天赋”这两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偷懒的借口。孙兴慜的成功,撕开的恰恰是我们足球最不愿面对的一面。这背后压根不是天赋的鸿沟,而是选择、环境和态度上,那条宽得令人绝望的马其诺防线。
一个“魔鬼”父亲,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起点
聊孙兴慜,你绕不开他那个被誉为“魔鬼”的父亲,孙雄正。
孙雄正自己也是个职业球员,但他深知职业足球的残酷,更明白基本功对于一个球员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孙兴慜的训练,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从小到大,孙兴慜每天都要进行上千次的重复射门练习,而且是左右脚均衡开弓。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英超赛场上,根本分不清孙兴慜到底是个“左脚将”还是“右脚将”,因为他的双脚,都被父亲磨炼成了致命武器。
更可怕的是孙雄正的理念。他严禁儿子在18岁之前加入任何职业俱乐部,因为他认为那个年纪的孩子,心智和技术都还没定型,过早进入职业队打比赛,只会拔苗助长,毁掉基本功。
反观我们呢?我们的小球员,从小就被灌输“成绩至上”。为了在青少年比赛里拿个好名次,教练们恨不得让他们天天打全场对抗,至于那些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对不起,没时间。结果就是,我们的球员到了成年队,停球能停出五米远,传球找不着北,射门基本靠蒙。
起点上,就已经输了。人家是在打地基,我们是在抢着盖毛坯房。
自律和职业态度,才是肉眼可见的最大鸿沟
如果说青训是软件问题,那职业态度就是硬件。
孙兴慜在热刺的队友曾经爆料,说他是全队最努力的那个人。训练课结束后,他总是自己加练。为了保持身体状态,他严格控制饮食,生活里除了足球还是足球。他能拿到英超金靴,靠的绝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自律。
看看这个球,从后场启动,狂奔70多米,过掉对方整条防线,最后冷静推射破门。这背后需要多强的核心力量、多好的身体状态和多大的自信心?这不是光靠想就能做到的。
而我们的球员呢?当然,我们也有努力的,比如武磊。但我们听到更多的新闻是什么?豪车、名模、深夜撸串……当国内的高薪环境成了一个巨大的“安乐窝”,有多少人还愿意为了那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去付出120%的努力?当你在国内联赛散散步就能年入千万,谁还愿意去欧洲五大联赛的替补席上,为了一个出场机会拼得头破血流?
敢不敢跳出舒适圈?一个简单的选择,却是天壤之别
这就要说到最关键的一点了:选择。
16岁那年,孙兴慜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远赴德国,加盟汉堡队的青训营。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每天面对激烈的竞争。这份苦,不是谁都能吃的。但他知道,想成为世界级球星,就必须去世界足球的中心。从汉堡到勒沃库森,再到如今的托特纳姆热刺,他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从一个韩国小子,硬生生拼成了“亚洲之光”。
而我们唯一的“全村的希望”武磊,已经算是近十年最有勇气走出去的球员了。可他留洋的时候,已经27岁了,技术和身体基本定型。即便如此,他在西班牙人队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可除了武磊,其他人呢?宁愿在中超当“鸡头”,也不愿去欧洲当“凤尾”。
说白了,孙兴慜的成功,就是一部用热爱、自律和勇气写成的奋斗史。我们和他之间的差距,不是人种,不是身体,而是对足球这项运动最根本的敬畏之心。我们缺的不是一个孙兴慜,而是千万个像孙雄正那样,愿意为足球规律付出一生的“傻子”,和一片能让这些“傻子”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个答案,确实很扎心,但又无比真实。
那么在你看来,除了上面说的几点,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差距?或者说,你认为我们下一个能接近孙兴慜水平的球员,会是谁,需要多少年才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