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舆论聚焦于伊朗与以色列的同时,俄乌冲突似乎也迎来了一个结局的节点。普京在战场之外施展了一招“人道主义”的策略,这成为了压倒泽连斯基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泽连斯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急切希望能与俄罗斯进行和谈。
在6月16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与俄乌谈判代表梅金斯基宣布,俄罗斯已经将6000多名乌克兰士兵的遗体送回乌克兰。这一看似出于人道主义的举动,实则成为了压垮泽连斯基的重要因素。早在6月2日,双方已在土耳其达成协议,决定交换战俘和遗体。从6月11日起,俄罗斯分四个批次运输遗体,到16日完成交接。虽然生命无法复生,但抚恤金的支付却不容忽视。
乌克兰规定,每位阵亡士兵的家属可获得约40万美元的抚恤金,但如果遗体未找到,这名士兵将被视为失踪。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名士兵已战死,乌克兰政府仍可拖延支付抚恤金。然而,现在俄罗斯一次性送回6000多具遗体,这些原本“失踪”的士兵立即被确认。如果每人发放40万美元,6000名士兵的抚恤金总额将超过24亿美元,约占乌克兰全年军费的15%。
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双方意志和资金的较量。战争消耗巨大,经过三年的冲突,乌克兰的财政已经枯竭,主要依赖欧美的援助,这笔巨额抚恤金显然难以承受。尽管其他开支可以拖延,但抚恤金却不容忽视。如果泽连斯基敢于拖欠这笔款项,士兵们又会如何为国家拼命?死去的士兵又算得上什么呢?若泽连斯基全额支付这些抚恤金,乌克兰将面临破产的局面。
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显然是无解的阳谋,尽管其动机并不高尚,泽连斯基却无法拒绝。最初,泽连斯基甚至考虑拒绝接收遗体,冷藏车在边境停留了三天,俄罗斯随即展开舆论攻势,指责乌克兰政府不人道。俄罗斯在舆论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为两国本就是一家,乌克兰境内近一半的人能听懂俄语,泽连斯基的母语也是俄语。
乌克兰人民其实早已对“士兵失踪”的情况心知肚明,但具体有多少士兵战死和失踪,却没有准确的数据。如今,俄罗斯将这个现实摆在了乌克兰人民面前,送回6000具尸体后,乌克兰民众对前线的抵触情绪愈发加剧,征兵变得更加困难。
此次遗体的交接双方共同进行,但乌克兰仅仅归还给俄罗斯不到80具遗体。这并不是因为俄罗斯只有80名士兵阵亡,而是因为俄罗斯已具备更强的战场控制能力,早已回收了自己的阵亡士兵遗体。同时,俄罗斯还发布了乌克兰军队在6月14日至20日期间的伤亡情况,平均每日有1300多名乌克兰士兵伤亡,创下2025年最惨重的纪录。
在短短一周内,乌克兰损失了9350人,超过了今年3月7395人的最高记录。尤其是6月19日,单日伤亡人数为1365人,超过了2022年马里乌波尔战役期间的最高日均伤亡水平。这一周,俄军通过三线攻击和后方精确打击,使乌军陷入绝境。俄罗斯的中部集团军在48小时内占领三个战略据点,撕裂了乌军的防线。
为何6000具遗体能令乌克兰陷入困境?因为经过三年的战争,乌克兰的资源已被透支,未来或需几代人偿还这场战争的债务。俄乌冲突后,乌军规模扩大至战前的三倍,但国防预算仅足以填补15%的缺口,其余则依赖欧美的资金支持。财政紧张导致乌克兰士兵的月薪从800美元降至300美元,欠薪现象频繁,逃兵率飙升至23%。
乌克兰的外债已超过GDP的85%,再加上未来的军火费用,实际负债率超过150%。各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逐渐转变为贷款,乌克兰不仅需要偿还本金,还要支付利息。泽连斯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一分不还,10美分都不认!”虽然口气强硬,但若乌克兰战败,他何以自处?
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教训。清朝时期,许多赔款最终都被清政府赖掉。如果乌克兰胜利,也许还有与西方讨价还价的机会;若失败,则只会被无尽剥削。同时,不仅士兵的薪水受到压缩,教师和医生的工资也时常拖欠,养老金减半,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
泽连斯基甚至强征“战时特别税”,普通民众的工资直接被削减,用于弥补军费开支。如果乌克兰人仅仅是勒紧裤带度过当前困境尚可,但问题在于战争结束后的局面。为换取美国的支持,泽连斯基签署协议,允许美国企业控制乌克兰50%的锂矿与稀土资源,国家资源逐渐沦为“美资提款机”,这几乎是出卖国家利益。
乌克兰曾被誉为“欧洲粮仓”,但经过三年的战争,农田荒废,粮食出口骤减,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愈发突出。战争几乎消耗了一代人的青春,48%的适龄男性被强制征兵,征兵队在街头抓人,普通百姓对兵役的逃避已成为常态。新兵缺乏训练被直接送往前线,40%的部队是新兵,往往只能等死,而17万逃兵则逃往欧美的安全地带,剩下的多是贫民成为炮灰。
乌克兰的GDP已缩水30%,通货膨胀达到25%,重建预计需要一万亿美元。即便发生奇迹,乌克兰获胜,国家也已经千疮百孔。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和平谈判或许是乌克兰当前最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