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聊到山东的城市化,枣庄总像个特例。你看整个山东,城市发展得那叫一个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可偏偏枣庄,像被按了慢放键。它那城镇化率,刚过六成的门槛,卡在61%左右,跟省内兄弟们一比,真是有点“拖后腿”的意思。这感觉,就像班上同学都在冲刺考重点大学,只有它还在努力考本科线。
农民进城这股大潮,谁拦得住?大家都想过更好的日子,城里机会多,教育好,医疗方便,谁不想往里挤?这股力量推着城镇化蹭蹭往上走。可到了枣庄这儿,劲儿好像就泄了。全省城镇化率排排坐,它总在末几位晃悠。
枣庄地盘不小,四千多平方公里,住了快四百万人。听起来规模挺大吧?但仔细一瞅,真正住在城里头的,也就两百三十来万,连六成都占不满。这人口构成也复杂,城里人和村里人混住,大家的想法有时候就跟在两个频道上。不少老乡的生活习惯、观念,还是乡村那套,对城里那一套吧,有点慢热,没那么快接受。我自己有次坐高铁经过鲁南,窗外就能看到枣庄一些地方,城市边上紧挨着大片农田村落,界限没那么分明。这里头有个挺关键的问题:人也住得散!城里人东一块西一块地分布着,不像有些城市那样,中心地带人口扎堆。这种分散劲儿,你说要集中搞建设、提升城镇化效率,那难度可不小嘛。想把公共服务送到每个人家门口,成本都高不少。
把人口拢一拢,集中起来,这对提升枣庄的城镇化率肯定有大帮助。说到这儿,滕州就不得不提。滕州在枣庄分量很重,名气也不小,光是常住人口就占了枣庄近一半,一百六十万人的大县(市)。想想也挺有意思,古时候墨子、鲁班这些大人物都跟这儿有关联,泉水也是特色,从一个小地方硬是发展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强区,潜力一直在线。
2020年那会儿,省里传出来一个挺大的动静,琢磨着要把滕州“撤市设区”。这事儿要是真办了,枣庄那可就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下辖县、全是区的“全区市”了!这构想听着挺宏大,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枣庄的城镇化进程狠狠踩一脚油门,把城市化的档次再往上提一提。消息一出,议论可就炸锅了。不少人拍手叫好,觉得能整合资源,发展更快;可质疑的声音也很大:有这个必要吗?能行得通吗?枣庄自己真能“消化”得了体量这么大的滕州吗?论坛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为啥会有这么大胆的构想?根子还是枣庄城镇化水平偏低这个老大难。这些年,枣庄的城市建设确实有进步,高楼多了,马路宽了,不过说实在的,这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大把大把砸钱堆出来的。扩建城区、盖新小区,哪样离得开财政输血?回看枣庄的城市化路,走得可真不算顺。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城镇化率才14%多点,比全国平均线还低一大截呢!说起来真是感慨,枣庄过去可是响当当的“煤城”,北方工业重镇,靠煤吃饭。后来煤挖得差不多了,煤矿关停,工人下岗,经济一下子摔了个大跟头,日子难熬得很。直到2005年前后,GDP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猛涨,城市化也跟着快了不少。虽然那会儿也有些杂七杂八的传言,但口袋里有点钱了,城市的面貌确实改善了。
现在枣庄好歹也是省内老三了(GDP排名),各方面基础还行,所以省里才动了念头,想推动滕州改区,指望靠这个再给城镇化加把火。但滕州不是普通地方啊!那是“善国故地”,墨子鲁班的老家,文化底蕴厚得很。很多滕州人心里直打鼓:这“撤市设区”一搞,咱这名头会不会丢了?未来发展会不会受影响?那份乡土认同感,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网上好多滕州老乡都表达了这种担忧。
再看看人家的城镇化率,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基本都在90%以上晃悠,外来人口乌泱泱的。很多中小城市就不同了,外来人口少,城镇化率自然低。但话又说回来,数字就能代表一切吗?未必吧!一个城市发不发达,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光看常住人口多少、城里人占比多大,真说明不了全部问题。有些地方城镇化率报表挺漂亮,但产业空心化,老百姓就业都困难,那数字再高又有啥意思?纯粹是表面光鲜。
对枣庄来说,真要把村镇撤了、地盘重新划拉划拉、把农民兄弟都集中到城区住,人口密度是上去了,数字肯定好看。但这事儿想想就头大,问题一堆堆冒出来。首先,滕州要是真改成区了,它在枣庄内部那种独特的、分量十足的地位肯定会下滑啊。以前自个儿当家作主,现在成了市里的一个区,话语权、资源分配会不会吃亏?网上就有网友调侃:“枣庄真能HOLD住这么大的滕州区?” 其次,受益的恐怕主要还是枣庄现在的中心城区(市中、薛城这些),那些乡镇的发展,搞不好就被晾一边了。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这可不是啥好消息,他们担心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人担心:“资源都堆城里去了,咱乡下谁还管?”
更关键的是,滕州改区这招,感觉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打到枣庄城市群问题的七寸上。枣庄的短板,我看真不在于人是不是挤在一块儿。核心问题出在哪?是城市整体规划够不够前瞻?产业布局合不合理?有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把人真正吸引来、留得住?单纯靠行政手段把人往城里“赶”,把数字堆上去,如果城里没足够的好工作,生活成本又高得吓人,人口密度再大,也产生不了真正的经济活力,反而可能加剧“内卷”。你瞧瞧现在的枣庄房价,已经不算低了,普通人工资才多少?买房压力多大?生活费蹭蹭涨,钱袋子却跟不上。这种情况下,光靠把人聚到城里来提高城镇化率,对改善老百姓生活有啥实际帮助?恐怕只会让大家日子更紧巴。
说白了,城镇化率高,不等于经济发达、百姓幸福。经济牛不牛,得看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能不能给老百姓提供稳定体面的工作,让大家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就算城里人比例很高,如果产业跟不上,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那这种“城镇化”不就是个空壳子嘛?看着光鲜,里头虚得很!
所以啊,真想推动城镇化,枣庄得把力气使对地方。产业怎么搞活?城市布局怎么规划得更科学、更宜居?居民的生活质量怎么真正提上去?这才是硬道理。至于撤滕州市设区这事儿,咱得冷静想想,它真能包治百病吗?我看悬。这更像是一剂猛药,副作用可能还不小。真想动这块蛋糕,必须得把枣庄自身的筋骨练强壮了,把滕州老乡们的顾虑和利益好好掂量清楚,步子还得一步一步稳稳地迈。发展这事儿,急不得,尤其不能只盯着一个数字。城镇化率就是个参考指标,真正的含金量,得看城市里有没有活力,老百姓脸上有没有笑容。农村那块也不能撂下啊!农民兄弟的生活怎么办?宝贵的土地资源怎么管好用好?这些问题,比单纯追求一个百分比重要多了。枣庄的未来,需要的是通盘考虑,精耕细作,而不是靠一个行政区划调整就幻想来个华丽转身。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