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一瓶产自法国布列塔尼的可乐,居然成了2025年春天最热门的“政治宣言”。
街头巷尾的小咖啡馆里,时髦青年的聚会中,甚至普通家庭的餐桌上,那熟悉的红白罐装可口可乐的身影似乎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布雷兹可乐”(Breizh Cola)的本土品牌。
这口味略甜、气泡稍少的“平替”可乐,正迅速蹿红。
这股风潮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像一根引线,直接牵动着一场在法国民间悄然蔓延的“钱包起义”——一场针对美国的草根“抵制美货”运动正从厨房餐桌、日常购物到数字娱乐领域蔓延开来。
这场消费者自发行动的核心导火索,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祭出的一记“经济重拳”。
要理解这股抵制情绪的燎原之势,还得追溯到今年四月初那场震惊全球的发布会。
4月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了一项被他部分支持者称为“重塑经济公平”,却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经济核弹”的政策——“对等关税”。
这项政策的逻辑听起来简单粗暴:美国将对任何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与该国对美国商品所征关税水平完全相同的税率。
言下之意就是,“你收我多少税,我就收你多少税”。
这项政策被普遍解读为“美国优先”理念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强硬的极端体现。
在特朗普团队的视角里,长期以来,美国像是个“冤大头”,进口门槛低,出口却被别国“卡脖子”征高税,导致所谓的“贸易逆差”,让美国工人吃亏。
然而,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等”算法,在国际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眼中,无疑是忽略了全球贸易网络惊人的复杂性: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各异、比较优势更是千差万别。
一刀切地施加同样税率,无异于用蛮力打乱积年累月形成的经济链条。
法国的官方反应几乎可以用“震惊和愤怒”来形容。
政府发言人索菲·普里玛(Sophie Primat)直接放话警告:基于初步测算,这项“对等”政策砸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头上的关税税率,很可能会高达惊人的20%到25%。
她直言这对欧盟经济将造成“重大混乱”。
整个欧洲大陆仿佛都被激起了同样的怒火。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措辞极其强硬,宣布欧盟已经准备妥当,“随时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
国家间的激烈交锋背后,普通欧洲人的情绪也在快速积累。
在许多法国人甚至欧洲人的感受里,这项关税政策远不止是简单的贸易摩擦,它更像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再次高调出击,是对维系了近八十年的战后多边贸易秩序的一次重大挑战,充满了经济霸凌的色彩。
正是这种被点燃的、混杂着不安与尊严受损的感觉,为法国普通消费者的行动提供了巨大的心理动力——既然你不讲规则,那我的钱包我做主。
抵制,并非简单的口号,它实实在在地反映在法国人日常开销的变化上。
它不像传统罢工那样上街举牌呼喊,而是更为隐蔽和市场化——发生在超市货架前的选择、流媒体订阅账户的取消、快餐店点餐决定的瞬间。
开篇提到的布雷兹可乐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这个创立于2002年的地方品牌,原本偏安于布列塔尼地区的小圈子。
味道上与可口可乐有差异?当然有。
但在当下,这差异似乎成了某种“风味个性”。
它的销量暴涨,分销商络绎不绝,店铺从法国西部快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选择它,就等于是在货架上投下了一张无声但清晰的反美票。
同样遭遇抵制的快餐巨头麦当劳,其客流也出现肉眼可见的分流。
本土快餐品牌Quick,尽管其股权在多年前已经被汉堡王的母公司(注:基于事实澄清,此处根据实际情况表述为已被跨国餐饮集团收购)所收购,但在法国人心目中它依旧保有着“法国DNA”的印记,成为热门的替代选择。
巧克力货架前,法国本土品牌如Yves Thuriès、Valrhona等也感受到一丝回暖的气息,从美国的巧克力巨头好时、玛氏那里抢回一些份额。
消费者的逻辑也很直白:“能替代的,就用法国货。
文化消费同样是“战场”。
不少法国用户选择退订了美国的流媒体巨头Netflix和Disney+,转而支持本土的Canal+平台。
有人开始尝试欧洲其他区域的流媒体服务,比如德国的Joyn、北欧的Viaplay等。
音乐爱好者们则在社交平台分享攻略:如何将播放列表从Spotify迁移到法国的Deezer或Qobuz。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麻烦,也涉及到个人收藏习惯的改变,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值得的”。
在时尚和日用品领域,变化也悄然发生。
本土设计师品牌如Sezane、A.P.C.等受到更多关注和讨论。
巴黎一些“生活方式意见领袖”(Influenceurs)开始分享“如何打造无美系品牌的衣柜”。
有热心网友甚至列出了长长的替代清单,指导人们避开GAP、Levi‘s、Tommy Hilfiger等标志性的美国服饰品牌(当然,也有人吐槽某些法国品牌的价格实在不够亲民)。
超市里的日常洗护用品区域,本土品牌的产品被更多拿起。
这股消费转向的动机并非单一。
经济账当然要算——对高关税潜在推高物价的担忧是实实在在的。
但这股抵制浪潮更深层的驱动力,可能源自于法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保护主义DNA。
这个国家曾经为保护本国电影产业,不惜强制规定影院播放本土电影的时长配额;也为了保护法语纯洁性,立法限制英文词汇在广告和媒体中的过度使用。
抵抗好莱坞大片和美式流行文化的“入侵”,在法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的民意基础。
如今,面对来自华盛顿的经济压力,这种文化上的防御本能非常自然地和经济民族主义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支持国货”不仅是对政策的抗议,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和经济独立性的双重捍卫。
消费者钱包的转向,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挣扎在全球化浪潮和跨国巨头阴影下的法国本土企业。
多年以来,它们常常在价格、品牌认知度、分销规模上被挤压得喘不过气。
这股自发兴起的“本土热”,给它们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曙光。
布雷兹可乐的经历堪称教科书般的翻身案例。
它的创始人初衷可能只是想在家乡提供点不一样的选择,推广本地风味。
没曾想,一场由关税引发的抵制运动将它推向了风口浪尖。
销量火箭式攀升,经销商踏破门槛,从布列塔尼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了全法范围内的“爱国饮料”。
虽然论市场份额,它还远不能撼动可口可乐这座大山,但增长的势头和话题热度让它成为这场运动中毫无争议的象征。
一个观察人士在网上评论道:“它证明了小品牌也有瞬间爆发的机会,关键在于是否能被赋予超越产品本身的意义。
这股暖风当然不止吹在饮料行业。
前文提到的Quick快餐连锁,客流量的回升是肉眼可见的,即使它的老板是外国资本,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将其感知为“法国老牌快餐厅”。
在时尚界,以Sandro、Maje、Claudie Pierlot等为代表的设计师品牌(无论其股权结构如何复杂),其“Made in France”或“Parisian Chic”的设计标签,无疑在当下获得了某种价值观上的加分。
一些法国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本土制造的服饰、配饰、甚至小家具,对“法式生活艺术”的认同感在购买决策中的权重明显提升。
这种消费者自发的选择转向,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给本土经济打了针强心剂,增加了就业机会,也让一些被忽视的小众品牌和匠人工艺重获生机。
更深层地看,它还指向了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保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长期以来,全球化浪潮尤其是美式流行文化的横扫,常常被诟病会带来全球生活方式的单一化和趋同。
法国消费者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在用钞票投票,支持一种区别于流水线化美式风格的、更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表达。
然而,兴奋之余必须保持清醒,本土品牌迎来的机遇远非坦途。
挑战来自几个硬邦邦的现实:
许多本土中小品牌在生产规模、供应链效率上先天不足,难以达到美国跨国巨头那种极致的成本压缩。
这直接导致法国“平替”产品的价格往往更高。
消费者最初可能出于热情买单,但当新鲜感褪去,回归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时,如果价格落差持续存在,特别是当品质上的优势又不那么明显(比如消费者普遍承认布雷兹可乐“味道确实不一样”)时,这份热情能否持久就成了大问题。
一位网友直言:“爱国不能当饭吃,我的收入可没涨20%。
在当今全球化的复杂供应链面前,想要找到一个“纯血”的法国产品或美国产品,几乎成了一种不可能的任务。
一部标着“法国设计”的手机,其芯片可能来自韩国,屏幕来自中国,组装在印度完成。
一件巴黎制造的连衣裙,面料可能源自意大利或埃及棉花。
同样,一瓶美国可乐,使用的砂糖可能来自巴西玉米糖浆来自美国本土。
这场抵制运动的边界在实际操作中变得极其模糊——消费者究竟是抵制产品品牌背后的美国资本?抵制产品在美国的组装工厂?还是抵制来自美国的原材料?这几乎是个无解的谜题。
有细心消费者在讨论群里问:“我买个法国品牌包,但这家公司的主要股东是美国基金,算不算抵制失败?”这种困扰在抵制深入细节时显得尤为突出。
法国厨房里发生的可口可乐和布雷兹可乐之战,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炮弹,欧盟言辞激烈的反制威胁……所有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指向了一个正在变化的宏大图景:那个曾主导了战后世界长达数十年、以降低壁垒、深度融合为目标的全球化范式,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裂变。
全球贸易的逻辑正在悄然转向经济民族主义。
从1945年到21世纪初,自由贸易是经济高速增长公认的引擎。
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目标是打造一个互通有无的繁荣世界。
这套体系确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增长,但硬币的另一面同样深刻: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制造业岗位流失的“铁锈带”问题、一些经济体的空心化……这些负面效应在全球化高歌猛进时被掩盖,而在经济放缓期则被猛烈放大。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正是对这种“后全球化”时代焦虑的一种回应——一种认为全球化损害了美国蓝领利益、必须通过强硬手段“拨乱反正”的强硬思路。
本质上,这是一种试图用边界将本国经济保护起来的尝试,其背后是希望“把工厂和岗位带回美国”的愿望。
然而,在供应链已深度嵌套、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效率优势被极致优化的21世纪,这种简单回归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效果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
更大的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推高本国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物价,引发贸易伙伴激烈反扑,反而伤害自己试图保护的产业和工人。
欧洲,尤其是法国和欧盟的应对,显示出一种不同的深度思辨。
其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只是战术层面的报复,更像是战略层面上对“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究竟该处于何种位置”的重新定位。
欧盟似乎正在试图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它既拒绝美国这种彻底向内看的保护主义(因为这同样会损害欧洲高度依赖出口的产业),也不再盲目崇拜过去那种美国主导的、欧洲时常被边缘化的全球化模式。
这条“第三条道路”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更有韧性(Resilience)、更加平衡(Balance)、更具战略自主性(Strategic Autonomy)的经济体系。
它承认全球化的联系不可避免,但同时也强调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供应链(如芯片、医药、能源)、提升本土制造能力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法国消费者的“抵制美货”运动,则像是这股全球化转向宏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是普通个体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感知和回应这些巨大变迁。
它代表了一种声音:普通人也希望在塑造新经济秩序时,不再是完全被动承受政策后果的“市场分母”,也能有一点自己的影响力和表达空间。
这背后是对传统经济霸权的厌倦,以及对本土经济活力和文化独特性的珍视。
这种来自消费端的“软抵制”,虽然可能短暂且局部,但它对市场情绪的传递不容小觑。
这场美欧之间的摩擦,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既掀起了波澜,也可能开启了新的窗口。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动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可能加剧波动,影响投资和复苏。
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可能蕴含新的合作空间:欧美之间的矛盾加剧,客观上可能促使它们重新审视与其他重要经济体的关系,寻找更稳固的合作方。
例如,中国市场对欧洲出口的重要性预计会进一步提升。
当美国市场因高关税可能变得不那么友好时,体量巨大且仍在增长的中国市场自然成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项。
虽然欧盟与中国也存在诸多需要协商解决的贸易议题(如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但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单边霸凌经济制裁”这样的大原则下,双方是有可能找到比以往更多的共识基础,进行更务实的互动与合作。
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等区域经济协作机制,其促进经济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元选择的作用,在这种全球经贸关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其战略意义和价值可能会被更多的参与者所看到和重新评估。
法国街头咖啡馆里举起的那罐“布雷兹可乐”,其意义早已超出了碳酸饮料的范畴。
它是普通消费者情绪的晴雨表,是本土企业希望的微光,更是全球经济秩序正在缓慢而坚定地重新“洗牌”的一个微观缩影。
贸易保护主义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特朗普的政策再次打开,消费者用钱包做出的每一分选择,大国博弈中的每一场出牌,都在深刻搅动着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
这场由关税战引发的风潮,最终会冷却平息回归常态,还是会成为重塑欧洲、甚至全球消费者认同和经济格局的起点?可能连特朗普自己,现在也给不出确定的答案。
毕竟,普通法国人餐桌上的选择所蕴含的力量,有时候比白宫的玫瑰园宣言更能说明问题。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