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修行,工作是一种渡化
清晨四点多醒来,再无睡意。窗外万籁俱寂,我打开《妙法莲华经》,耳畔传来低沉而平和的诵经声。前几日陪同中国生产力学会一行专家在汉中考察的疲惫,竟在这声音中渐渐消融。
回想这几天,西安莲花山森林公园的冯总到办公室咨询幸福河湖项目申报,太白居士李金柱衔接少华山宁山寺日照法师事宜,楼观台国际森林医养中心的汉中的布局讨论,还有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的新闻,这一切看似繁杂的事务,此刻却在我的脑海中串联起来,指向同一个主题——生命、生态与灵性。
跟随着生态价值产品专委会的脚步,我再次踏上汉中这片热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汉中正在书写着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精彩篇章。
站在汉江岸边,但见碧水蜿蜒,翠峰如簇。天汉湿地公园中草木葳蕤、鹭鸟翩飞,市民漫步其间,尽享自然馈赠的静谧与诗意。这里的每一抹绿意,每一湾清流,不仅是动人的风景,更是深沉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汉中人不甘于只做清澈的“守护者”,更致力于成为绿色的“创造者”。他们系统推进流域治理,创新生态补偿与水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保护者受益、让利用者付费,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可增值、可流通、可惠民的优质资产。
在留坝县,当地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县、镇“两山”资源公司,搭建起生态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大数据平台,摸排登记4357个生态资源资产,整合“资源包”180个。这种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和价值转化机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走向现实。
更令人欣喜的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汉中发展“稻+鳅”、“稻+虾”、“稻+鳖”等12种生态种养方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更让化肥用量减少20%-80%,农药用量减少30%-55%。而产出的优质生态大米价格是常规大米的两倍以上,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发展之道吗?
回到西安,莲花山森林公园的冯总前来咨询幸福河湖项目申报事宜。我向他介绍了水利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35年,“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基本建成。
清凉山森林公园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部大道与东仪路交叉口东500米路北
幸福河湖建设不仅关乎水利,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全面实践。它从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我向冯总解释道,申报幸福河湖项目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河流流域面积要在200km²-3000km²之间,河流长度在50km以上,且需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河流名录中;湖泊水面面积则需在1km²以上。除此之外,还需要已编制“一河(湖)一策”报告,开展健康评价并有成果文件,河湖管理范围已划定等前期工作基础。
听着我的介绍,冯总逐渐露出了笑容。他看到了将理念转化为项目的可行路径,也意识到了生态价值实现的实际可能性。
由太白居士李金柱衔接,拟定于近期拜访少华山宁山寺的日照法师。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隐藏在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虽无名山大川的显赫,却因依山傍水的清幽格局、古朴厚重的建筑风骨,成为关中地区不可多得的“隐世佛国”。
宁山寺的历史仿佛一部与自然共生的史诗。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华州发生大地震,山崩地裂,僧众取“安宁山川”之意更名为“宁山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华州再次发生8级大地震,宁山寺竟从半山腰平移到了山脚下,却完好无损,堪称奇迹。
宁山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宁山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生态智慧的体现。寺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殿宇楼阁,青砖灰瓦与苍松翠柏交织,晨钟暮鼓间,仿佛时光在此停滞。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正是生态文明的极致表现吗?
昨晚下班后,一身疲惫的我与女儿玩起了吉他。孩子天真地弹奏着,虽然不成调,但那纯真的笑容却让我顿感轻松。随后,我独自拿起吉他,装模作样的弹奏《桥边姑娘》,却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
音乐与生态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 both 都是超越语言的生命表达,都是连接万物的桥梁。今晨醒来聆听《妙法莲华经》,更是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的新闻,让我联想到:生态保护的本质是生命观的革新。当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时,我们不仅在谈论物种保护,更是在探讨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
在汉中,我看到朱鹮从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繁衍至如今的1万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这种奇迹的背後,是人们对生命尊重的体现。洋县依托朱鹮保护品牌,大力发展有机产业,认证有机产品达15大类110种,认证有机基地17.08万亩。保护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统一。
楼观台国际森林医养中心的规划,也体现了生态与健康的结合。森林医养不是简单的“林间散步”,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生态疗法。研究表明,亲近自然可以降低压力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甚至增强免疫力。这种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健康直接联系的理念,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级形态。
站在生态价值实现的工作前沿,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考察,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等多重挑战。而在我看来,这些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断裂,在于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汉中考察时,我了解到当地不仅注重生态治理,还倾力打造“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形成“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高端食品质量体系。2022年全市新增使用“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企业42家,累计达到80家,授权企业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这种将生态价值通过品牌实现的方式,让保护者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而在宁山寺,日照法师他们秉持的则是另一种价值观——简单、宁静、内省。寺内的僧人们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却通过募化四方,修复了寺内旧有建筑。这种精神财富的积累,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样重要。
昨晚与女儿的音乐时光,今晨聆听《妙法莲华经》的宁静,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真谛或许就在于这种平衡——介于忙碌与宁静之间,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介于人类与自然之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本质上是在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我们为绿水青山“定价”时,我们不是在将自然商品化,而是在承认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窗外已渐亮,新的一天开始了。我关闭《妙法莲华经》,准备迎接新的工作。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也更加坚定。
生态保护、河湖建设、寺庙修缮、森林医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工作,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形态。这种新文明既需要科学的生态治理技术,也需要人文的关怀和灵性的觉醒。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致力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但会更加注重其背后的生命意义和灵性价值。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生态的可持续,还包括社会和精神的可持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当我们能够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以慈悲之心对待生命,以责任之心对待未来,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刻,我想起汉中天汉湿地公园中的一幕。市民漫步其间,孩子们在树林间嬉戏玩耍,阿姨们跟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老人们在树荫下下象棋——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在这片生态空间里各得其所。这种简单而美好的画面,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态文明理想吗?
生态与禅意,看似遥远,实则相通。都在教导我们回归本真,找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或许就是我在忙碌工作中寻得的心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