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保一年一度的涨价又来了,今年听说已经涨到一年1600多块了。前儿跟公司财务唠嗑,她翻着缴费单直叹气:"去年这时候才1400出头,这两年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蹿,照这趋势,过两年破2000指不定都算慢的。"
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陪发小去社区医院看病的事儿。他在南山一家科技公司干了三年,公司一直给他交的二档医保。那天他发烧去看门诊,自费花了120多,刷完医保卡才报了30块——他后来翻着收费单跟我念叨:"我老家在湖南农村,交的新农合,在镇卫生院看病,同样的药费能报60%,这深圳的二档咋还不如老家呢?" 我这才知道,原来深圳二档医保的门诊报销比例真不高,每个月就那么几十块的额度,超了就得自己扛;住院的话,虽然能报,但得在绑定的社康或者指定医院,要是临时想去大医院看急诊,手续麻烦不说,报销比例还得往下掉一截。
更闹心的是,好多公司明知道二档报销不给力,还是乐呵地给员工交这个。我问过做HR的同学,她苦笑着说:"企业交的那部分也跟着涨啊,二档总比一档便宜小一半,一年能省万把块的人力成本呢。" 搞得好多打工人明明交着钱,却连病都不敢轻易看——怕自费太多,怕跑指定医院麻烦,更怕哪天真遇上大病,报销的钱根本不够填窟窿。
要说灵活就业的朋友更得长点心。我表姐前两年从工厂辞职自己单干,在社保局跑了三趟才弄明白:养老和医疗得分开交,想稳当点的话,养老交一档最实在。一档养老缴费基数高,以后领养老金的时候,个人账户累计得多,退休金自然水涨船高;不像二档,交的钱少,以后领的钱也跟着打折扣。她现在每月自己交1300多的养老,虽然比交二档贵点,但算过账:"等老了领钱的时候,多出来的那几百块够买好几箱药了,这买卖划算。"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硬刚一档。有位开小餐馆的老板跟我说,他每月营收也就两三万,除去房租、人工,再给自己交一档社保,剩下的钱连给员工发工资都紧巴巴的。他选了二档养老加居民医保:"我也不图以后领多少养老金,就图个眼前过得去,真要生大病,居民医保多少能报点。" 这话听着实在,毕竟日子得一步步过,有人追求保障全面,有人就得量力而行。
现在走在深圳街头,随便拉个打工的聊聊社保,十有八九都能倒出一肚子苦水:工资涨得没社保快,交着钱却享受不到对等的服务,公司省成本、个人担风险的事儿见多了。有人说这是"交钱容易用钱难",也有人调侃"深圳的社保是给有钱人准备的"——虽说是气话,但也反映了不少人的真实感受。
说到底,社保这事儿就像买保险,得知道自己买的是啥、保的是啥、咋用最划算。公司为了省成本选二档不是不行,但员工自己得把条款看明白、把账算清楚,别到时候生场病才发现报销比例低得离谱;灵活就业的朋友更得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档位,别盲目跟风交贵的,也别贪便宜交保障差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