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以狂暴之势登陆广东阳江,瞬间测得17级以上阵风,打破了广东省内国家级气象站的风速纪录。这个由菲律宾提供、意为“快速移动”的名字,首次在西北太平洋台风季使用,却以其惊人的破坏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这类极端风暴,我们必须超越常规,结合其特性、科技应用和个人自救的深度策略,方能筑牢生命防线。
“桦加沙”并非无名之辈,其前身“海贝思”因2019年造成的严重灾害而被除名。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用“桦加沙”替代,这不仅是名字更迭,更是对历史灾害的铭记与警示。它提醒我们,台风命名背后承载着沉重的灾害记忆,也蕴含着对未来防范的深刻期许。
“桦加沙”的特殊性在于其强度强、个头大、路径稳定,兼具极端大风和风暴潮的巨大危害。它与天文大潮叠加,形成“三碰头”效应,类似2018年“山竹”台风期间香港维多利亚港海水倒灌的灾难场景可能重现。沿海居民切勿抱有“距离远就安全”的侥幸心理,风暴潮常在台风中心200公里外突发。2023年香港一家三口在台风天观浪坠海的悲剧,正是低估外围环流和潮水上涨速度的血泪教训。
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最新的防灾科技提供了更精准的应对方案。北斗系统在水汽监测中的应用,能实现分钟级水汽动态监测,为台风路径和强度分析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支撑。AI大模型则能整合气象、地理等多源数据,预测灾害演化路径,甚至生成优化撤离方案。公众应积极关注气象部门和国家应急广播发布的预警信息。
个人和家庭自救应充分利用科技工具。下载高精度潮位预报APP,实时掌握潮位动态;关注智能家居预警系统,接收极端天气提醒。这些工具将宏观的北斗和AI数据转化为个人触手可及的“最后一公里”精准预警。切勿在台风期间靠近窗户或盲目外出检查财产损失,这些都是常见的自救误区。
政府实行“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是最大程度保障公众安全的必要举措。公民严格遵守“五停”规定,不仅是个人安全保障,更是社会整体防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运行风险和救援压力。这体现了集体协作在巨灾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准备需更为精细化。除了至少3天的应急物资(如饮用水、应急食品、急救药品、手电筒、收音机、充电宝),还应特别准备橙黄色救生衣和防滑包踝胶鞋,以应对风暴潮和内涝风险。将空矿泉水瓶塞进衣服可制作简易浮力装置。若遇险,保持“水母漂”姿势,集体遇险时用绳索或衣物串联彼此,并利用高频哨声呼救。
“桦加沙”的“快速移动”之名,不仅描述了台风的特性,更应成为我们应对灾害时反应速度的写照。将防灾意识内化于心,将科技力量转化为自救行动,我们才能在极端天气面前,筑牢生命的防线,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安全不是束缚,而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