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盟科技专员汉娜·维尔库宁在2025年7月1日公开承认“全球量子技术私人投资中仅5%流向欧洲”时,布鲁塞尔的会议室一片死寂。
三天后,美国媒体曝光了更残酷的细节:在最新一轮量子技术引资中,美国企业斩获近50%的份额,中国拿下超40%,而欧盟27国拼凑的份额甚至不及日韩。
曾经与美国并肩分蛋糕的欧洲,如今被甩出赛道,连德国企业家都自嘲:“不如申请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1.量子蛋糕切割:5%的残羹与美中垄断
量子技术被誉为“改写工业底层规则”的引擎,但欧盟的溃败触目惊心。
公共资金砸向无底洞:过去五年,欧盟为量子技术投入超110亿欧元公共资金,却未能阻止本土企业外流。
英国明星企业牛津离子科技(OxfordIonics)刚被美国量子巨头IonQ以10.75亿美元收购,创下欧洲量子领域最高并购纪录。
私人资本集体逃离:全球风险资本对欧洲量子技术的投入仅占5%,而美国和中国瓜分了90%的私人投资。
维尔库宁坦言:“公共资金已足够,但私人资本拒绝入场——这是我们最致命的短板”。
人才跟着资本跑:牛津离子科技的80人团队将整体迁往美国马里兰州,并入IonQ的“量子工厂”。
维尔库宁警告:“如果欧洲再留不住下一个OxfordIonics,量子战略就是纸上谈兵”。
2.欧盟亮剑:110亿欧元后的“量子欧洲”豪赌
2025年7月2日,欧盟紧急启动“量子欧洲战略”,试图用五大支柱挽回败局:
芯片自主化:投入5000万欧元建设量子芯片试验线,目标2030年实现每系统100个纠错量子比特,比现有技术提升10倍精度。
国防捆绑研发:将量子重力仪网络纳入国土安全体系,通过8个高精度传感器监测地下油气储备和地震风险,首批设备已在德国军工企业测试。
人才强留计划:设立欧洲量子技能学院,承诺为顶尖学者提供“三倍于企业薪资”的研究岗位,但未公布具体预算。
讽刺的是,战略发布当天,法国量子公司Pasqal宣布将部分研发部门迁至波士顿,理由是“美国国防部订单更稳定”。
3.AI战场:欧洲的算力荒漠与监管枷锁
量子溃败只是序幕,AI领域的差距更令人窒息。
算力不足美国的零头:2023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中,欧洲占比不足10%,而北美独占60%。
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被迫租用谷歌云服务处理工厂数据。
超级工厂难产:欧盟计划建造10万枚AI芯片的“超级工厂”,但选址僵持18个月——德国坚持本土设厂,瑞士因非欧盟身份被排除,而芯片来源至今无解。
监管逼走创新者:荷兰AI公司Bird因《人工智能法案》合规成本飙升迁往迪拜;Meta推迟AI产品在欧洲发布近一年;苹果iPhone的AI功能至今未在欧盟上线。
当美国用“星际之门”项目狂砸5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时,欧盟仍在争论“聊天机器人是否必须戴数字脚镣”。
4.美国补刀:资本收割与产业绑架
欧盟的困境不仅因自身迟缓,更因盟友变对手。
资本虹吸:美国风投规模是欧洲的5倍,柏林AI公司JinaAI为融资将总部迁至硅谷,英国外卖平台Deliveroo卖身美国DoorDash。
关税大棒+产业抽血:美国对欧盟电动车加征100%关税,同时强制宝马、西门子赴美设厂。德国经济部内部报告显示:仅2024年,欧盟高端制造业对美投资激增47%。
能源捆绑:美国要求欧盟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以换取防务保护,导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削减本土产能。
5.自杀式反击:对中国医疗器械的绝望封锁
当德国阿勒夫-阿尔法公司的工程师抱怨“连参赛资格都快丢了”时,欧盟却将矛头转向中国。
2025年6月20日:欧盟突然禁止中企参与500万欧元以上医疗设备招标,冲击中国90亿美元年出口额。但讽刺的是,荷兰飞利浦医院正用中国联影医疗的CT机替换西门子设备。
新能源车僵局:欧盟调查中国电动车补贴,却因依赖宁德时代电池技术,最终仅加征5%象征性关税。
最后的筹码流失:欧盟在全球科技品牌百强中仅占9席(美国46家、中国25家),前50强中欧洲企业只剩3家。
6.欧洲火种:MistralAI的独舞与集体焦虑
绝望中仍有星火。法国AI公司MistralAI年营收突破1亿美元,2025年6月启动10亿美元融资,拒绝微软控股并坚持本土研发。
其开源模型Mixtral成为欧洲银行和车企的隐私盾牌,巴黎银行、汽车集团Stellantis均与其签署亿元级合同。
但这样的案例太少。当维尔库宁在战略发布会上疾呼“欧洲必须掌握自己的技术命运”时,台下企业家窃语:“如果Mistral明年也被甲骨文收购呢?”。
此刻的布鲁塞尔,政策制定者正与资本赛跑,而赛道尽头的大门,正在缓缓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