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胡适称毛主席《蝶恋花》“没一句通的”,究竟是眼光高还是在故意诋毁?

发布日期:2025-09-11 16:39 点击次数:197

1949年之前,北京和台北还是一座城。

那个年份,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成立”,远在台湾海峡的胡适,听闻此言,内心百感交集。

他们曾经在京城的老巷子里品茗谈天,曾在高等学府的讲堂中激辩观点,就连那所由领袖开创的湖南求学之地,其规章制度的拟定也凝聚了胡适的匠心。

可惜,这段师友关系,终究没能跨过时间和立场的裂缝。

1959年,胡适在台北看到了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他当天写了三页日记,其中批评最严厉的一句是:“没有一句通的。”

他们为何会陷入此境地?胡适是否完全无法理解,抑或另有盘算?

北大图书馆的毛主席,胡适家门口的常客

1918年,毛泽东初抵北京,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其月收入仅八元白银,饮食开支务必算计。然他视此等琐事无足挂齿,每日沉浸于馆内,聆听讲学,研读典籍,吸纳新潮观念。

那时候的胡适,已经是北大的红人了,27岁,教授,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毛主席就在他的课堂上旁听,还经常去他家请教问题。

他们谈论教育问题,也讨论社会现象,还交流了湖南的当前状况,议题接连不断,彼此关系变得十分融洽。

胡适还鼓励毛主席:“不一定要出国,留在国内照样能干大事。”毛主席本来想去法国勤工俭学,后来真就不去了。

1919年,毛主席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他一出手就完成了《民众的大联合》的创作。这篇文章非常有分量,见解十分犀利。

胡适一看,直接在《每周评论》上推荐,说这文章“眼光远大,议论痛快”。

他还协助将文稿介绍给《新青年》以及一些其他出版物。当时的毛泽东,年纪尚轻,二十岁出头,能够得到胡适这类知名人士的提携,无疑是一个难得的际遇。

可以说,胡适当时是真心欣赏这个湖南小伙子。

几十年后,一首词成了分手信

到了1957年,毛主席创作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词作是致杨开慧的,而李淑一则是杨开慧的挚友,她的丈夫柳直荀同样为革命牺牲。

这首词一经在大陆刊出,便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无数读者在阅读后深受触动,作品内容真切,文辞精妙,情感充沛,因此很快就被选入中学课本之中。

但胡适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1959年,他在台北购得收录该词的书册,阅后极为震惊。他在日记中记述:“没有一句通的。”

他甚至特意把那些词拿给赵元任过目,请这位语言学家从韵律角度帮忙挑出问题,赵元任也表示了看法:“湖南话也没这么押韵的。”

那么,究竟哪里出了差错?从曲调名来看,胡适关注的是《蝶恋花》规定整首词必须押同一个韵脚。毛的上面部分用的是“柳、有、九、酒”,下阕却变成了“舞、虎、雨、袖”。

这在传统词人看来,是大忌。

但毛主席不是不懂。他自己在1958年写注释时说得很清楚:“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意思是:我知道不合规矩,但我不改,我有我的理由。

他更看重内容本身和其中蕴含的情感,认为如果为了凑韵脚而把语句变得别扭,那就失去了意义。

这并非不会创作,而是有意不提“规范”。此外,胡适除了不满诗歌缺乏韵律之外,还针对某个词语提出异议,“骄杨”。

他提到,这个词用来描述女性不太恰当,感觉有些不协调。然而,毛主席使用“骄杨”是有特定缘由的,杨开慧并非寻常之人,她是一位牺牲者,也是一位斗士,是他最为敬重的女性之一。

“骄杨”意在赞美她有骨气、有气概,绝非胡适所想的那种“女性假扮男性”的不协调感。

一个在讲格律,一个在讲情感。

说白了,胡适是从词典里找毛病,毛主席是从心里掏出来写。

其实早就分道扬镳了

说到底,这事根本不只是诗词的问题。

胡适从一开始就是自由主义者,主张慢慢改,靠教育、靠言论、靠制度,一步一步来。他不支持暴力革命,也不信什么“推翻旧世界”。

毛主席的立场截然不同。他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旧制度无法通过改良得以维系,必须借助革命手段实现根本性变革,必须进行彻底的颠覆,必须持续开展斗争。

理念不同,走的路自然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胡适曾致信毛泽东,建议中共放下武器,与国民党携手共进。然而,毛泽东对此提议并未予以理睬。这根本不是诗词之争,是两种世界观正面对撞。

那么,其他人对毛的词又是什么态度?要知道,胡适个人的反感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首先就是柳亚子,他看了毛的《沁园春·雪》,直接说:“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意思是,毛这词写得,连苏轼、辛弃疾都要佩服。

鲁迅读了《西江月·井冈山》,评价说“很有首领的威风”,毛主席得知后,开怀大笑,认为这是称赞他。另外,有人将毛泽东的词作译成外文,在海外也获得了许多赞誉。

所以说,毛主席的诗词到底好不好,不是胡适一个人说了算的。

结尾:一首词,隔开了两个世界

《蝶恋花》这首词,并非仅是写给李淑一的,也并非只献给杨开慧的,它描绘了那个时期的信仰追求,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寄托,更体现了一代人的奉献精神与坚韧意志。

胡适未能理解,或者说,他不愿理解。他借助词谱寻找韵脚,毛主席则借此词缅怀爱人、战友以及革命事业。

一个在看格式,一个在说真话。他们曾经共处一室,探讨诗歌与教育,但随后因体制、观点,乃至某个词语的差异,彼此产生隔阂。

毛主席说过:“词不必拘格律,意达为上。”胡适主张诗歌必须遵循格律,词作则需恪守韵律,这两者分别强调规则与情感。孰是孰非,历史早已有了定论。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