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舟
编辑|李舟
《——【・前言・】——》
不少人读唐史,总替李世民抱不平:明明战功压过太子李建成,李渊为啥偏不立他当储君?甚至觉得李渊老糊涂,才逼出玄武门之变。可真翻遍《旧唐书》《新唐书》,再看李渊早年起兵到称帝的轨迹,就会发现:他不选李世民,不是没眼光,而是换谁坐在他那位置,大概率也会这么选。
立储先看“规矩”,嫡长子是铁律
从西周定“嫡长子继承制”起,这规矩就成了封建王朝的“定海神针”。李渊是靠关陇世家起家的,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臣,最认的就是“名分”。李建成是嫡长子,出生就占了“长”与“嫡”两个字,这不是李世民能靠战功抵消的。
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李建成虽没像李世民那样常带兵,却一直帮着打理后方:征调粮草、安抚士族、稳定人心。李渊打进长安后,立刻立李建成为太子,就是给满朝文武一个信号——继承人早定,别想旁的。要是李渊敢破了“嫡长子”的规矩,关陇世家第一个不答应,到时候朝堂动荡,刚建立的唐朝说不定就稳不住。
就像当年汉朝的刘邦,想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结果大臣们集体反对,连张良都出面劝阻,最后只能放弃。李渊比刘邦更清楚:王朝初创,最忌继承乱套,李建成的“名分”,就是稳定朝局的基石。
李世民功太高,反而成了“隐患”
李世民的军功,说出来能吓住半个天下。617年太原起兵,是他力劝李渊下决心;首战西河,他带几千人就拿下城池,还没怎么损兵;打贾胡堡时,李渊都想撤兵了,是他硬拦着,最后斩杀隋将宋老生,打开西进通道。后来平薛仁杲、灭刘武周、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唐朝一半的江山,差不多是他打下来的。
可功高到这份上,就不是“好事”了。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官拜秦王,还兼着中书令,手里既有兵权,又能插手朝政。他麾下的秦叔宝、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能征善战或善谋的狠角色,形成了一个实打实的“秦王集团”。
换谁当皇帝不犯怵?儿子再亲,手里攥着这么大的势力,万一哪天想逼宫,自己这个爹能挡得住吗?李渊不是没试探过,比如让李世民去洛阳“分治”,可转念一想:真让他占了洛阳,等于拆了唐朝的半边天,到时候兄弟俩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说不定就得打内战。所以李渊只能压着李世民,一边给赏赐安抚,一边又得防着他势力再扩大。
李建成绝非“草包”,政治手腕够硬
很多人被影视剧骗了,觉得李建成是个懦弱无能的草包,全靠李元吉帮衬。可史实里的李建成,政治本事一点不差。他常年在长安辅佐李渊处理朝政,跟关陇世家的关系处得极好——长孙无忌的叔叔长孙顺德、宰相裴寂,都跟他走得近。这些人掌握着朝堂的话语权,是李建成的“硬后台”。
而且李建成也懂怎么拉拢势力,他知道李世民手下猛将多,就想挖墙脚:给尉迟恭送金银珠宝,想让他跳槽;还跟李渊的后宫嫔妃打好关系,请她们在李渊面前多说好话。虽然这些手段没完全成,但也能看出,他不是坐等着当太子,而是在主动经营自己的势力。
李渊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杆秤:李建成能稳住朝堂,能团结老臣,这正是守江山需要的本事。李世民会打仗,可治理国家不是光靠打仗就行。当年天下刚定,百姓盼的是安稳日子,不是再出个好战的皇帝。李渊觉得,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懂“休养生息”,更适合接自己的班。
父子间的“权力博弈”,容不得感情用事
李渊当皇帝前,是个能征善战的枭雄;当了皇帝后,首先想的是怎么保住李家的江山。他对李世民,既有父子情,更有君臣间的警惕。李世民在军中威望太高,士兵见了他,有时候比见了李渊还恭敬,这让李渊怎么能放心?
有一次,李渊跟裴寂聊天,说“世民这孩子,越来越像当年的项羽,我有点管不住了”。这话里的担忧,藏都藏不住。后来李渊开始削李世民的权:把他麾下的将领调去别处,削减他的兵权,还想把秦王府的人分散到各地。他这么做,不是狠心,而是想为李建成铺路——只要李世民没了威胁,李建成继位后,李家的江山才能稳。
可李渊没算到,李世民的胆子比他想的还大,也没算到秦王府的人会这么团结。玄武门之变那天,尉迟恭拿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闯进宫,李渊才明白:自己的平衡术,终究还是没玩过儿子的狠劲。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李渊当初的选择错了——他只是站在皇帝的位置上,做了最符合王朝稳定的决定。
参考资料:
《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玄武门之变新探》,孟宪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