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前言
邓艾蹲在田埂上,望着远方出神。这位未来的灭蜀名将,此时只是个小吏。
因口吃和卑微出身,他被中正官评为下品,仕途黯淡。
若不是偶然被司马懿发现才能,他可能永远埋没乡野。
公元220年,洛阳皇宫内,曹丕正面临一个难题。
刚刚接受汉献帝禅让的他,急需稳固统治根基。
东汉延续四百年的察举制,早已名存实亡,民间流传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歌谣。
地方豪强把持人才选拔,中央权威岌岌可危。
尚书陈群献上一策:创立九品中正制。
这套新制度,将人才评定权收归中央,由专职中正官品评天下士人。
曹丕欣然采纳,却未曾想到,这一制度在四百年间,重塑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埋下了门阀政治的种子。
01.乱世中的制度突围
东汉末年的战乱,撕裂了社会结构。黄巾起义后,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传统的乡举里选制度彻底崩溃。
地方与中央失去联系,交通阻隔,许多地区连施政的实际权力都不复存在。
曹操当政时期,军中急需用人,曾临时设立九品评定作为权宜之计。
《宋书》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他需要获得世家大族,对其篡汉行为的支持;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一套稳定的人才选拔机制。
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由中央官员兼任,负责品评本地人才。
这些中正官,依据三项标准评定人才:家世(簿世)、品德才能(状)和综合品级(乡品)。
人才被分为九等,从“上上”到“下下”,对应不同级别的官职。
02.从选才到选家世
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杜佑在《通典》中,称赞其使“朝廷无遗才,世家得其所”。
曹魏政权,因此选拔出一批治国能臣,为三国中最强盛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然而短短十年间,制度开始异化。
首先,是地域垄断形成。颍川荀氏、清河崔氏等大族,掌控了地方中正职位,将选拔权变为家族特权。
紧接着变化的,是评价标准扭曲,家世权重从最初的30%,飙升至70%,形成“上品无寒门”的固化现象。
更关键的是官职世袭化,三公九卿后代自动获得中上品,如钟繇之子钟毓,14岁就获五品官阶。
西晋时期,制度进一步僵化。朝廷设立“二品系资”制度,规定要评二品以上,不仅需德行才能,还必须有相称的门第和祖上功勋。
这种情况下,高门子弟即便平庸无能,也能轻松获得高品;寒门才俊即便“才同孔明”,最高只能获六品县令职位。
03.社会结构的全面重塑
九品中正制像一把刻刀,深刻雕刻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形态。
在政治上,这一制度最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但最终却削弱了皇权,形成门阀政治格局。
东晋时期皇帝成为世族傀儡,“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生动揭示了权力结构的本质变化。
士族通过联姻和结党,形成以“十个赵氏、八个王氏”为代表的门阀集团,几乎垄断朝政。
泰始四年(268年),西晋五品以上官员中,士族占比高达89%,导致行政效率下降40%,贪污案件增加三倍。
在文化上,当官位由出身决定而非才能,士族子弟转向清谈玄学。
官员“居官无官官之事”成为常态,经世致用的精神被空谈取代。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让位于道家超脱的哲学,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魏晋玄学风潮。
士族为维护特权地位,兴起“谱牒学”研究,编纂《氏族志》等身份认证体系,强化门第界限。
士族与寒门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连婚姻交往都受到严格限制。
九品中正制,对军事系统的侵蚀尤为致命。西晋军队中,98%的高级将领出身士族,他们缺乏实战能力。
当“永嘉之乱”爆发,胡族铁骑南下时,西晋王朝竟无可用之将。
史学家吕思勉痛陈:“此制推行百年,华夏精英尽成清谈客,遂有五胡乱华之祸”。
04.皇权的反击
面对门阀专权的危机,皇权开始了反击。
东晋末年,出身寒门的刘裕凭借军功崛起。公元420年他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后,立即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察举制,重点提拔寒门良才。
南朝梁武帝推行“通经入仕”制度,只要通晓一经,无论出身皆可入仕。
在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选官制度,特别下诏:才能突出者可不拘品级破格提拔。
他多次要求大臣举荐寒门人才:“若有我所不知道的才学之士,大臣应多加推举”。
这些改革,逐渐瓦解了门阀政治的根基。
隋朝统一后,最终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开启了中国人才选拔的新纪元。
05.结语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是皇权与士族博弈的缩影。
东晋末年,当寒门出身的刘裕率军攻入建康时,曾经不可一世的王、谢世家子弟惊慌失措。
他们最终发现,那道精心构筑的门阀高墙,在历史洪流冲击下如此脆弱。
制度异化的悲剧在于,它最初是打通阶层流动的桥梁,最终却成为禁锢人才的牢笼。
而隋唐科举的开放考场里,那些来自平民家庭的学子,奋笔疾书的身影,仿佛是对那个封闭时代,最有力的回应。
各位读者朋友,您们觉得科举制的施行,算不算古人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