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朝鲜半岛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内,一位戴着圆框眼镜、面容和善的中年军官,正与彭德怀司令员谈笑风生,其轻松愉悦的神态,仿佛置身于远离战火的安宁之地。
这位外表颇似大学教授的军人,实则正是新近获任志愿军副司令一职的陈赓将军。
“总经理,此次我拜访,实乃肩负一项‘特殊使命’。”陈赓面带笑容,对彭德怀如此说道。
彭德怀轻轻摇头,嘴角带笑:“陈赓啊,你走到哪里,笑声便无处不在,可美国人却未必会对你展露笑颜。”
谁能料想,这位惯于谈笑风生的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竟然演绎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战斗风格,令美军指挥官们困惑不解,最终只能无奈地慨叹:“此等中国人,分明非来战场征伐!”
首入朝:笑声里的坑道革命
1951年2月,陈赓首度踏足朝鲜战场。彼时,他尚未痊愈的腿部创伤尚在隐隐作痛,凭借着拐杖缓慢地巡视前线。美军飞机不断在头顶上空盘旋,投下密集的炸弹,周围人员无不紧张万分,而陈赓却依然谈笑风生,泰然自若。
“瞧,这些美国朋友似乎是在用礼炮向我们表达热烈的欢迎。”他半开玩笑地指向那远处的轰炸废墟。
然而,幽默之中蕴藏着敏锐的军事洞察。陈赓迅速察觉到了症结所在:尽管志愿军英勇善战,但在美军压倒性的火力面前,损失惨重。
他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部队选择将自然山洞作为防空避难所,其伤亡率因而显著下降。
“仅凭挨炸,绝非长久之计,我们必须深入地下!”陈赓在军事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必须将整条战线的防御转变为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众多自红军时代起便擅长运动战的资深将领们普遍质疑:“战斗本应灵活多变,难道躲在地下不是变成老鼠了吗?”
陈赓并未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亲自率领队伍奔赴前线,与战士们并肩挖掘坑道。他认真计算并向指挥员们阐述道:“挖掘一米坑道,或许能够挽救一个班战士的生命,这笔交易划算!”
在那次美军轰炸异常激烈的时刻,陈赓将军当机立断,命令全体人员迅速进入坑道。轰炸过后,当他们走出坑道时,惊愕地发现地面上的工事已被彻底夷为平地,而坑道内部却毫发无损。这一事实使得原本心存疑虑的人士心悦诚服。
陈赓进一步创新性地提出了坑道建设的一系列标准,即“七防”原则:包括防空袭、防炮击、防毒气、防雨淋、防潮湿、防火焰以及防寒冷。
至1952年春末夏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横亘朝鲜半岛、绵延250公里的战线上,挖掘了总长1980公里的坑道工事,其长度堪比从北京至武汉的距离。
这所谓的“地下长城”令美军每击毙一名志愿军士兵,平均需消耗高达两吨的炮弹。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对此深感困惑:“中国人似乎无意发起进攻,他们如同地下的土拨鼠般暗中活动,这根本不像是战争的模样!”
二次入朝:战场教学与冷枪冷炮活动
1951年8月,陈赓受命返回祖国,着手军校的建设工作。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彭德怀便向中央发出电报:“战场的迫切需求陈赓的归来,这里急需他那种独特的作战风格。”
原来,随着坑道工事的逐步完善,前线却浮现出新的挑战:长期的防御战让部队逐渐滋生出一种被动的心态。陈赓将军第二次率部入朝后,并未急于发起大规模的战役,而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创办了“课堂”。
于坑道之内,他向战士们传授知识,讲述了拿破仑的辉煌,成吉思汗的英勇,以及现代战争的诸多特性。他更是不遗余力,搜集美军作战手册,对照志愿军战术,深入进行对比研究。
“美军装备精良,我们自然不能正面硬拼。”陈赓生动地比喻道:“这就如同矮个子与高个子较量,较量的是技巧而非力量。他们发射原子弹,而我们则投掷手榴弹!”
秉承这一理念,陈赓同志独具匠心,提出了“冷枪冷炮运动”的构想——集结精锐的神枪手与神炮手,采取单兵单炮的方式对敌军实施突然袭击。他深思熟虑地计算道:“每日消灭一个班,累积起来,一个月便足以歼灭一个团!”
最初,部分军官心存疑虑:“零星打击能掀起何种风浪?”
陈赓并未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首先在一个连队进行了试点。令人惊喜的是,该连队在一个月内共歼灭敌军83人,自身伤亡却仅有2人。以这一典范为引,全军迅速将此经验推广开来。
截至1952年8月,志愿军凭借“冷枪冷炮运动”共歼灭敌军超过1.8万人,这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敌军实力,更严重挫伤了美军士气,使其终日心惊胆战,不敢轻易现身。
美军前线记者报道:“战场之上,一种奇特的作战模式浮现,中国军人并非如我所见那般交战,更似猎人般行动。每一位中国士兵都宛若猎手,而我们则仿佛成为了待捕的猎物。”
一名被拘捕的美国军官疑惑地询问:“你们的统帅是何许人也?他所传授的并非正宗的军事策略。”
第三次入朝:笑中心理战
1952年四月,陈赓进行了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朝鲜之行。彼时,战局已陷入僵持,谈判进程亦步履维艰。陈赓观察到,持续的冲突导致双方的战士都弥漫着强烈的厌战情绪。
在这前线,一场独特的“心理战”悄然展开。
陈赓巧妙指导部队将炮弹壳改制为喇叭筒,用以向美军阵地传递话语。他亲自撰写了喊话内容,并非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而是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对话。
临近圣诞节之际,陈赓提议对美军阵地进行喊话:“亲爱的美国战友们,佳节将至,你们是否也思念家乡?不妨暂时休战,共同庆祝这个节日。我们承诺在此期间不会开火,若贵方首肯,请升起一面白旗以示同意。”
在圣诞节的三天里,两军的士兵纷纷走出战壕,于中立地带互赠礼品——我国士兵献上了白酒与饺子,而美利坚士兵则回赠了咖啡与巧克力,更有趣的是,中美两国的士兵还共同踢了一场足球。
当消息传至美军司令部,李奇微将军怒不可遏:“这是战场!绝非社交聚会!”然而,前线士兵私下议论道:“这三天,是我们自抵达朝鲜以来,最贴近人性的一天。”
美军某军官在其战地日记中感慨:“我们所遭遇的中国将军,真可谓是一位非凡之才。他并非以常规之姿驾驭战局,更像是一位掌控大戏的导演。他的部下亦非寻常战士,仿佛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为艺术表演。”
1952年6月,陈赓肩负重任,回国着手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他离别朝鲜之际,前线已发展出坑道作战、冷枪冷炮以及心理战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作战模式,为最终达成停战协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赓以自身之才智昭示世人:最高境界的战争艺术,在于使敌方感受到并非正处战火纷飞之际;最杰出的将领,则能使部下在沙场上依旧坚守人性之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