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乔冠华和胡乔木因重名相持不下!毛主席:一个留姓,一个留名

发布日期:2025-09-11 16:20 点击次数:167

1945年10月,重庆红岩村的新华社办公室里,排字工人老张急得直跺脚:"今儿个又是哪位'乔木'的稿子?这都第三回排错了!"屋里顿时鸦雀无声,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不敢接话茬。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犯难——当时重庆城里可蹲着两位"乔木",一位是跟着毛主席来谈判的胡乔木,另一位是常年在报社混的乔冠华。

要说这俩人的缘分,那得从十年前说起。1932年秋天,盐城小伙胡鼎新在清华园里猫着腰写文章,大半夜不睡觉,非要把刚学的电磁学公式换成犀利时评。他在《海霞》杂志第一次签下"乔木"这个笔名时,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俩字儿既透着股清高劲儿,又暗含"志在青云"的意思。没过多久,这个书呆子就揣着入党申请书找组织去了。

南边那位乔冠华可不一样。1937年香港的报馆里,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才子正对着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发呆。报社老板催稿催得紧,他随手翻开字典就相中了"乔木"——既带着本家的姓,又暗合"栉风沐雨"的文人风骨。谁能想到,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笔名,日后能在重庆城里闹出这么大动静?

那年毛主席刚到红岩村,《新华日报》急着发国际时评。排字房的小王举着稿纸直挠头:"刘主编,这'乔木'是延安来的胡同志吧?"刘白羽一瞅那犀利文风,差点把茶喷出来:"扯啥呢?这分明是乔冠华的手笔!"结果报纸印出来,读者来信把编辑部门槛都踏破了,个个纳闷延安的笔杆子咋突然改行研究国际局势了。

毛主席听说这事儿倒乐了。有天喝茶时,他指着俩当事人打趣道:"你们这'重庆双乔木'的戏码,比茶馆里的评书还热闹。"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唯独两位当事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胡乔木扶了扶眼镜没吱声,乔冠华端着茶杯的手直发颤,心里暗骂:"这叫什么事儿啊!"

转眼到了1949年,北平城里的抄写员可遭了殃。外交部那些加急电报上要是写着"乔木收",保管能把人急出满嘴燎泡。有回差点把给苏联的密电发错人,急得办公厅主任直拍桌子:"今儿个必须把这事儿整明白!"开会时有人提议干脆让一个改名,乔冠华当场就炸了:"俺老乔家祖传的姓,说改就改?"胡乔木也不甘示弱,慢悠悠掏出本发黄的《解放日报》:"这上头白纸黑字印着我用'乔木'都十几年了。"

这事儿到底惊动了中南海。那天怀仁堂里阳光正好,毛主席眯着眼睛打量俩人:"都说文人相轻,我看你们这是笔名相争啊。"他转头对乔冠华说:"你本名'冠华'多气派,外交部走动用真名更体面。"又冲胡乔木笑笑:"你在延安'乔木'的名号打响了,干脆姓胡名乔木,两全其美。"乔冠华眼珠子一转:"主席说得在理,咱不能让人家外国友人搞迷糊。"胡乔木推推眼镜:"早该这么着。"

您猜怎么着?这改名改出了革命情谊。朝鲜战争那会儿,中南海的灯整宿亮着。胡乔木埋头写战略文件,乔冠华负责琢磨对外说辞。有天凌晨三点,乔冠华举着咖啡壶溜达过来:"老胡,这段'严正抗议'是不是再加点料?"胡乔木头也不抬:"加!照着你怼英国记者那个劲儿来。"后来外交部的人都管他俩叫"绝代双乔",说他们配合得比亲兄弟还默契。

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那天,乔冠华拿着胡乔木起草的声明稿直咂嘴:"这句'和平利用核能'是不是太文绉绉了?"胡乔木凑过来一瞧:"要不改成'中国人说话算话'?"俩人相视一笑,那神情活像当年在重庆斗嘴的模样。后来这份声明被各国媒体争相转载,谁还记得当年那场笔名风波?

现在去红岩村纪念馆,导游总爱讲这段趣事。有回听见游客嘀咕:"要没毛主席拍板,这'双乔木'的糊涂账怕是要算到新世纪。"旁边老大爷接茬:"可不是嘛!这就跟咱胡同里俩'张师傅'似的,一个修车一个剃头,不分开叫准乱套。"您说得多在理,这名字啊,有时候真不是个小事情。

这篇文章想让大家都营造出积极向上又健康的网络环境,绝对不能有那种低俗的东西或者不好的信息。要是谁侵犯了别人的权益,就得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把事情处理好。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