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软乎乎、走路都像踩棉花的小奶娃吗?镜头前他眨巴着大眼睛,穿着迷你西装 背着比他还高的小书包,奶声奶气地喊“爸爸”,那声音一出来 多少人的心当场就化了。那时候的Kimi 简直是全民心头肉,微博上随便一张他的照片都能被转上十万次。可如今九年过去了 曾经那个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的小男孩 已经14岁了。再看他现在的模样,几乎没人敢认——不是因为变丑了 而是他变得太安静了 安静得像是从热闹的舞台退到了一片无人知晓的林荫小道。
最近有人在台北一所国际学校的门口拍到一家三口返校的画面:Kimi戴着黑口罩和棒球帽,低着头走在前面 林志颖轻轻拍了拍他的肩,陈若仪则提着书包默默跟在后面,一句话也没说。视频只有十几秒,却让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这真的是当年那个爱撒娇、爱蹦跶的Kimi?”有人在评论区写道 “感觉他现在连抬头看人都不太愿意。”那一刻 仿佛不只是孩子长大了,而是某种柔软的东西悄悄消失了。
其实细想 Kimi的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他三岁多就上了综艺 正是最懵懂、最需要安全感的年纪 却被推到了全国观众面前。节目组为了效果,总爱拍他哭着找爸爸、抱着林志颖不肯松手的样子。那些片段确实萌翻了,可回头看,一个孩子反复经历“分离焦虑”还被当成笑点播放 真的没问题吗?我有个朋友是儿童心理老师,她说:“**太早曝光的孩子 容易把‘被喜欢’当成生存方式**。”一旦长大 发现大家不再围着你转,那种落差感,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深得多。
有次我在机场见过类似的场景:一对明星夫妇带着五岁的女儿赶飞机,小姑娘全程被粉丝围住拍照,妈妈笑着配合 孩子却越走越慢,最后干脆蹲下来不想动。我当时就想,Kimi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据说是真有那么一次,他在后台累得直接睡着了,林志颖抱着他轻声说“爸爸对不起你”。这话后来被工作人员私下提起 没上过新闻,但听的人心里都不是滋味。**一个父亲的愧疚 往往藏在镜头照不到的地方**。
也许正因如此,林志颖和陈若仪后来慢慢收了手。他们不再接亲子综艺 也不晒娃日常,连Kimi的生日都只发一张手写卡片 配一句“愿你慢慢长大”。这种低调 在如今这个恨不得孩子三岁就开直播带货的时代,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你细品,这何尝不是一种赎罪式的守护?林志颖自己就是童星出身,他知道红得早不一定走得远。他曾说过:“我希望他先成为一个普通人。”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因为它不像公关话术,倒像是一个父亲深夜独处时的真实念头。
听说Kimi现在上的是一所双语私立学校 课业挺紧,课外学钢琴和游泳,家里还不准他随便刷手机。有次他爸的朋友提到 孩子最爱拼乐高,能坐一下午不动。你看 这哪像个被光环笼罩的星二代?分明就是个普通人家专注搭积木的初中生。陈若仪据说特别坚持这点 连Kimi以前参加的节目都不让他看,怕他活在“过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里出不来。**她要的不是一个持续发光的儿子 而是一个能安静长大的少年**。
去年有场慈善活动 Kimi跟着父母露了个脸。记者想采访他 他立刻躲到妈妈身后 全程没抬头。网上立马分成两派:一派说“这孩子太没礼貌” 另一派则心疼得不行 “他才14岁,又不是演员 干嘛非得微笑营业?”我倒是想起我表弟,小时候在幼儿园表演跳舞 特别放得开,结果上小学后突然变得内向,见人都低头。我妈说:“孩子大了,心事多了,不是不爱说话 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许Kimi也是这样。他曾在一个采访里被问:“你喜欢被大家喜欢吗?”那时他才六岁,歪着头认真答:“我喜欢爸爸抱我 不喜欢很多人拍照。”这话当时没人当真 现在回头看 **那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笨拙地表达了自己的边界**。
青春期本来就难熬,更何况是背负着“国民萌娃”标签的青春期。你想啊,别人家小孩烦恼的是考试和暗恋 他得一边长青春痘,一边面对全网讨论“Kimi怎么不萌了”。这种压力 外人根本没法体会。有心理老师提过 那些童年靠“可爱”出名的孩子,长大后特别容易陷入身份混乱——我不是不想开朗,我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我”值不值得被喜欢。
但林志颖显然在努力帮他重建这份自信。。
据说他鼓励Kimi自己管零花钱、整理书包,甚至支持他参加学校的辩论社。。虽然目前没看到他公开演讲的照片 但你能感觉到,这个家庭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他:**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只要学会为自己说话就够了**。。
最近抖音上还兴起了“Kimi仿妆”挑战 一堆年轻人化妆还原他童年造型 配上《爸爸去哪儿》的BGM 视频火得一塌糊涂。有人留言:“Kimi 我们都还记得你啊!”可林志颖夫妇始终没回应。他们就像两棵老树 枝叶不张扬,根却扎得深。他们不解释,也不辩解,只是默默地 把风雨挡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
有位家长说,曾听见Kimi在学校分享梦想时说:“我想当一名建筑师 设计不会被台风吹倒的房子。”这话听着简单,可琢磨久了 心里会泛起涟漪。是他经历过父亲那场严重车祸后,开始思考安全与坚固?还是只是单纯喜欢搭积木的延伸?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 那个曾经躲在爸爸背后的小男孩 正在用自己的方式 一块砖一块砖地建起属于他的世界。
所以 Kimi真的“变了”吗?也许没有。他只是从“大家的Kimi”,慢慢变成了“他自己的Kimi”。而我们要学会的 或许不是怀念那个软萌的小孩,而是尊重一个少年安静长大的权利。毕竟 童年会褪色,萌态会消散 但一个人寻找自我的路 才刚刚开始。
至于他以后会不会重回大众视野?会不会开赛车,像爸爸那样风驰电掣?又或者,真的成为建筑师在台北某条街角留下一栋稳稳的房子?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些成长不需要掌声,只需要时间**。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