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三天,密云区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前发生令人痛心一幕:一男一女游客用石块在墙体刻下姓名并画爱心,面对游客劝阻不仅毫无悔意,甚至高调拍照留念。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涉事者或将面临行拘及罚款,更可能被列入旅游黑名单,永久禁入12家景区。这场"到此一游"的荒诞剧,再次将长城保护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惊心十分钟:监控还原破坏全过程
据景区监控显示,10月3日15时许,涉事男子手持石块在烽火楼墙体刻字,女子全程举手机拍摄。当其他游客出言劝阻时,男子竟回应:"刻个名字怎么了?又没刻到别人脸上!"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共刻划3处痕迹,最深达2厘米。
"他们走后,我用手摸了摸刻痕,碎石子都嵌进墙缝里了。"现场目击者李女士心有余悸。经文物部门初步鉴定,受损墙体属明代原构,修复需耗资数万元。
法律利剑:从行拘到黑名单的全链条惩戒
行政处罚依据《长城保护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四条,刻划墙体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若造成严重损毁,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可处10-15日拘留。2021年八达岭类似案件中,3名刻字者被行拘并罚款。信用惩戒延庆区已建立"黑名单"机制,涉事者将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12家等级景区永久拒入。此前已有17人因破坏文物被限制购票。民事追责长城保护机构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索赔修复费用。2023年慕田峪长城刻字案中,肇事者最终赔偿2.3万元。
争议焦点:道德谴责与制度约束如何平衡?
支持严惩派:"刻字者毁的是千年文明,必须杀一儆百!"(热评第一,获赞12.6万)制度反思派:"黑名单治标不治本,景区安保为何总是事后处置?"技术防控派:建议推广"文物监控系统",实时预警破坏行为(参考故宫"数字多维安防")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最高法司法解释,破坏长城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可按故意损毁文物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刑期达10年。
景区应对:从"被动灭火"到"智慧守护"
科技赋能司马台长城试点安装AI监控,可自动识别刻划行为并报警;八达岭启用"云盾系统",游客触摸文物即触发语音警示。信用联动北京市文旅局推动"黑名单"跨景区共享,破坏者将无法预约环球影城等热门景点。全民监督开通"长城守护者"微信举报通道,市民上传证据经核实可获奖励,最高5000元。
文明之问:刻下的是名字,丢掉的是什么?
在刻字者手机相册里,存着去年在敦煌莫高窟的打卡照——同样在壁画旁留下"到此一游"。这种"破窗效应"正折射出部分游客的扭曲心态:
"存在感焦虑":通过破坏文物获取社交平台关注"法不责众":看到他人刻字后跟风效仿"文化无知":误将文物当作私人画布
文物保护专家痛心道:"每道刻痕都是对历史的凌迟,这些游客正在亲手肢解中华文明的脊梁。"
结语
从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到2023年"数字长城"全球监测系统上线,中国在文物保护上从未停步。但根治乱象,既需"露头就打"的执法力度,更需唤醒每个人的文化自觉。毕竟,我们今天对待文物的态度,就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文明答卷。
(本文综合自警方通报、文旅部文件及公开报道,部分细节经脱敏处理)